五年全国法院审结涉新能源汽车案件3397件,质量问题突出
3月28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涉新能源汽车案件审理情况并发布《新能源汽车案件审判观察》专项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在全国法院近五年来审理的3000多件涉新能源汽车案件中,因电池系统故障,动力、制动系统故障问题引发的纠纷占产品质量类案件的五成左右。
北京三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薛强表示,自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二审及再审审结的涉新能源汽车案件共计3397件。
从案件类型上看,目前新能源汽车案件主要涉及产品质量纠纷、销售领域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车辆租赁合同纠纷及物业合同纠纷(安装充电桩)五大类。其中,由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纠纷所占比重较高,因电池系统故障,动力、制动系统故障问题引发纠纷的案件在此类案件中合计占比50%。
电动汽车因转向系统质量问题出事故,车商被判退车款并赔偿损失
当天北京三中院公布了三起新能源汽车典型案例,其中一起案例为电动汽车多次出现方向盘无助力故障,最终导致事故,商家被判退车款并赔偿消费者损失。
2016年9月,马某从某汽车销售公司购买电动汽车一辆,一个月内多次出现方向盘无助力故障。2016年10月初,马某将涉诉车辆开到汽车销售公司。经检修,该车辆确实存在方向盘无助力现象。马某要求退车退款,汽车销售公司保证车辆已经修好不会再出现无助力现象。2018年3月,马某驾驶该车辆行驶时,再次出现方向盘无助力情况,造成交通事故。交管部门认定属于马某的单方事故。马某支付了拖车费、停车费、代步车辆租赁费。
马某申请对该车辆的转向系统和悬挂系统、电池续航里程、安全气囊系统进行鉴定。经鉴定机构鉴定,本次事故是由车辆转向系统质量出现问题导致,并且该车其他部位也同样存在质量问题。
随后,马某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解除双方签订的汽车销售合同;汽车销售公司退回车款,并赔偿马某办理汽车手续费、拖车费、停车费、租车费、车辆鉴定费等。
三中院立案庭副庭长邓青菁向记者介绍,法院生效判决认为,诉争车辆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并直接影响使用,危及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故马某购买涉案车辆的合同目的已无法实现,双方买卖合同关系应予解除。汽车销售公司应向马某返还相应的购车款及代收手续费,赔偿相应损失。
新能源汽车质量问题突出,二手车充当新车卖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电池、电驱动系统等多项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涉新能源汽车案件中由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纠纷所占比重较高。”薛强表示,该类案件的审理反映出目前新能源汽车在质量方面主要存在电池续航里程不足、电池故障、电动机失效、刹车系统故障及车辆自燃等问题。因电池系统故障,动力、制动系统故障问题引发纠纷的案件在此类案件中合计占比50%(其中电池系统故障占比47.83%,动力、制动系统故障问题占比2.17%)。
而新能源汽车销售问题主要体现在销售过程中存在隐瞒车辆相关信息,导致消费者对车辆信息产生误解,造成对车辆价格的误判,最终导致纠纷产生。据薛强介绍,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全国涉新能源汽车的案件中,该类案件占比为2.10%。这其中,15.52%的案件为二手车充当新车售卖,31.03%的案件为隐瞒购置税,50.00%的案件为交付后车辆信息与销售时的描述不符,3.45%的案件为售后服务与销售时承诺的服务不符。
新能源汽车案件还包括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车辆租赁合同纠纷,以及安装充电桩产生的物业合同纠纷。
与新能源汽车同步发展的还有充电设施。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全国涉新能源汽车案件中,因充电桩安装引发的纠纷占全部案件的0.54%。法院判决支持安装诉请的理由主要为固定车位准许安装,法院判决不支持安装诉请的理由主要为短期临时车位未支持安装。另外,还有部分案件因新能源汽车本身的充电设备及充电桩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及小区车库的特殊地理环境,设置充电桩有安全隐患等问题,未予支持。
北京消协:选购新能源汽车时,消费者主要关注四方面
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杨晓军介绍,60%以上的消费者选购新能源汽车是因为其用车成本低,不仅节能减排,还有购车补贴,也有部分消费者是因为驾车体验和车型时尚新颖等原因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
杨晓军回复《中国经营报》记者时表示,在选购新能源汽车时,消费者主要关注四个方面,首先是续航里程,其次是充电问题的便利性问题;再者是价格问题,购买新能源汽车是否有政策补贴、价格优惠,77%以上的消费者在选购新能源汽车时会优先考虑20万元以下的车;最后就是宣传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主要聚焦在涉嫌虚假宣传,以及保养维修承诺不一致的问题。
三中院立案庭庭长侯军则建议,消费者在购车时尽可能地询问、了解有关车辆性能及数据,并以合理的方式提出查看、索要有关凭证。
侯军说,根据相关规定,生产者应当明示动力蓄电池容量衰减限值,消费者在选购新能源车时可参考三包凭证上的动力蓄电池在包修期、三包有效期内的容量衰减限值作出判断。同时,消费者需要进一步提升证据意识,无论是在购车时还是发生质量问题后,尽量在第一时间以合法的方式固定证据,以利于出现纠纷时,确保自身权利得到充分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