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隐藏式把手要被“砍”了?
据“明镜Pro”报道,监管部门正在酝酿在汽车全行业禁用全隐藏式门把手。根据消息人士说法,后续可能会在法规中明确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但允许半隐藏和传统门把手,不过必须带有机械冗余,这项规定预计将给出一年的过渡期,可能按2027年7月执行。这意味着,未来国内销售的新车中将不再出现全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
5月8日,工信部就曾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在征集内容中,官方指出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隐藏式车门把手由于美观、科技感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但目前市场上的隐藏式车门把手有的会存在一些强度不足、识别操作难、断电失效、夹手等风险。这些风险容易在车辆发生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造成断电现象,使得车辆电动式外门把手、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失效,增大救援难度及加大了逃生阻碍。
项目建议书显示,规定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要求、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标志要求、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的强度要求与试验方法、及电动式车门把手的动态试验要求与试验方法。
工信部强调,新标准的修订从救援逃生角度来看,企业要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保证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从而进行救援及逃生活动;保证翻滚、坠落事故中,能够防止门把手的误作用,从而降低乘员跌落风险;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保证标志可见性,从而降低乘员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保证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车企热衷于采用隐藏式门把手?
其一,设计美学与科技仪式感的塑造:隐藏式门把手通过与车身曲面的无缝融合,打造出极简流畅的外观效果,成为新能源汽车科技感的标志,这种设计不仅避免了传统门把手对车身线条的破坏,还通过解锁时的自动弹出动作,赋予用户“仪式感”,这种美学表达也确实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认可,成为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重要卖点。
其二,空气动力学性能的优化:隐藏式门把手确实能减少车身表面的气流扰动,车企通过CFD仿真和风洞测试,将门把手嵌入车门曲面,减少气流分离和涡流,从而实现“每降低0.01Cd风阻提升15-20公里续航”的宣传效果。根据实测数据,四个隐藏式门把手可使整车风阻系数降低约0.012Cd,对应纯电动车百公里电耗减少0.6-0.72度,续航提升约5-10公里。简单来说就是,虽然有点用,但是也没什么用。
随着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开始发现隐藏式门把手的“鸡肋”。例如在北方的冬天,隐藏式门把手的机械结构容易结冰,导致无法操作,不得不浇热水、用吹风机吹,甚至用拳头或扳手敲打车门才能开门。也有不少网友反映,在日常打车时,遇到带隐藏式门把手的电动车,都要研究几分钟才开门。
更严重的是,一旦发生意外,隐藏式门把手很容易将车辆锁死。隐藏式把手设计的核心隐患是过度依赖电力供应,一旦车辆遭遇碰撞断电、电路短路等突发状况,电子控制的隐藏式把手就会彻底瘫痪。更糟糕的是,部分车型即便配备机械冗余设计,位置却极其隐蔽,车主平时难以留意,关键时刻更是无从下手。
据《汽车行业关注》了解到,目前已经有部分车企在新推出的车型中抛弃了全隐藏式门把手,例如银河品牌最新推出银河M9,就是采用传统的门把手,部分车企不愿意回归传统,则将全隐藏式设计改为半隐藏式凹槽,保留了传统机械拉手,例如问界M8、新款小鹏G9等。不过,从5月以来推出的新车来看,大部分新车还是采用隐藏式门把手,这可能是因为相关规定出台太过于突然,大部分车企还来不及调整。
隐藏式把手的争议,本质是车企对“颜值至上”的盲目追捧与用户真实需求的割裂,风阻降低0.01Cd,换来的可能是生命的0.01%存活率,而监管的“一刀切”看似粗暴,实则是用底线思维倒逼行业回归“安全第一”的初心,汽车产品也需要从“炫技”走向“务实”。
- 上一条:
- 无
- 下一条:
- 新能源汽车年销量有望首超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