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的汽车测试闹剧,可以休矣!
小车正面撞击重卡、重卡四轮离地后驾驶室如断颈般撕裂——这一幕发生在理想汽车7月29日新车发布会上。当2.6吨纯电SUV与8吨乘龙卡车以100公里时速对撞后,小车几乎没事,卡车却呈现“解体”状态。
当这一画面被传播,震惊全网,舆论哗然。这场被包装成“安全测试”的表演show,彻底沦为了闹剧,也把备受争议的汽车测试行业推上了风口浪尖。
争议核心:测试,还是“特”试?
对于理想来说,这次测试的初衷可能是为凸显理想车的安全耐撞,为新车找个卖点,让用户更安心。这种方式本无可厚非,可经不起推敲的是——物理定律成为这场测试的首个破绽。
动量守恒原理下,如果两倍质量差距下出现此结果,是否存在特殊条件:1、卡车是否空载?理想全程回避载重状态。2、锁扣是否拆除?画面显示驾驶室与底盘异常分离。3、角度是否特设?真实道路对撞概率微乎其微。
网友尖锐质问:“2吨撞8吨,卡车被撞飞?牛顿定律失效了?”、“我的智商被理想按在地上摩擦。”、“难道理想用的是钢铁,乘龙用的是塑料板?”
面对舆论风暴,作为被动卷入的“垫脚石”和“背锅侠”,“躺着也中枪”的乘龙坐不住了,紧急回应指出“被摆了一道”,在直播间倔强展示“龙骨驾驶室”技术。为此,东风柳汽发布严正声明,直指理想三大侵权:非法使用视频、隐瞒车辆状况、设计非常规场景;并表示法务已介入。理想则以“第三方权威测试”应对,高管表示“可直播复测”便再无下文。
测试跑偏:生命让位于表演
诚然,汽车测试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提高汽车行业对驾驶安全的重视,保护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并通过测试,为开发工作提供样本数据,以便能够更好提升产品各项性能。
测试的本意是守护生命,但近年来,有些检测机构、汽车品牌和媒体,却基于一些共同的目的(如制造噱头、打击竞品、获取流量),开展了多方联合的、有明确导向性、大概率有失公允的汽车测试活动,这些测试呈现出:
1.场景失真化: 刻意设计远超现实可能性的极端场景(如极高速对撞、超系统能力边界的突发状况),追求戏剧化视觉效果和冲击性参数,脱离用户真实安全需求,沦为实验室里的“特供表演”。
2.过程黑箱化: 关键测试参数(如车辆具体配置状态、载荷、传感器数据、碰撞角度、剪辑逻辑)选择性披露或完全隐匿,缺乏第三方有效监督与数据透明,使结果公信力存疑,真相被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所掩盖。
3.目的异化: 测试核心目标从“验证安全、改进产品”异化为“制造话题、打击对手、服务营销”。巨额经费投入从产品研发端向“定制化测试表演”及引导舆论倾斜,安全让位于流量与商业竞争。
4.标准双重化: 在测试中对标车辆或场景设置存在明显的、未公开说明的不对等性(如载重差异、初始条件设定、评判尺度),通过选择性比较或隐藏关键前提,得出预设的、带有误导性的结论,实质是披着科学外衣的定向打击。
测试乱象的蔓延正消耗行业公信力。湖北黄石两家检测机构近日被抓包篡改关键参数:调低转速合格阈值,让本应不合格车辆获得“通行证”。更讽刺的是,某平台开展的辅助驾驶测试中,不同车型的初始车速(120km/h vs 130km/h)、跟车距离(A品牌45米 vs B品牌120米)竟未统一,被汽车大V揭露“剪辑手法误导观众”。
回归本真:为生命而测的庄严承诺
时代汽车认为,真正攸关生命的测试,应当恪守三大铁律:
一.真实场景原则
测试必须模拟真实道路环境:常见碰撞类型、合理车速范围、标准载重状态。脱离现实的“极限挑战”,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数字游戏。
二.数据透明原则
公布完整测试参数:车辆配置、传感器数据、碰撞角度。经得起推敲的安全,无需借助剪辑手法和镜头语言粉饰。
三.产品本位原则
与其耗费资源打造“测试特供车”,不如将经费投入车身结构优化、碰撞吸能技术研发。十二年前某国产卡车进行50公里/小时碰撞测试时,没有炫目特效,只有变形的车头、完好的车门和未受损的假人——这才是测试应有的朴素模样。
截至发文,中汽研已公布检测报告,涉事卡车确为全新车;理想高管坚持可直播复测;乘龙法务部已启动法律程序。三方博弈仍在继续。
这场风波的价值已超越输赢本身——当乘龙直播间意外蹿红的2万观众,和网友“双方董事长开自家车实战”的戏谑提议,当网友在乘龙直播间刷屏“不要怂,买台i8撞回去”时,在流量狂欢的表象下,是人们渴望撕开营销迷雾,触摸真实的安全保障。
汽车安全测试的终极考场,从来不在聚光灯下的碰撞实验室,而在每个载着家庭前行的平凡瞬间。测试可以彩排,但生命没有NG——当企业沉迷于精心设计的安全表演时,请记住那些在真实车祸中消逝的生命发出的最后诘问:你们测试的,究竟是参数还是良心?
是时候结束这场背离初心的闹剧了。把经费投入生产线而非表演场,让测试回归守护生命的本真——否则,所有碰撞测试终将成为企业良知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