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高!吉利诉威马侵权案,终审获赔6.4亿元
判了!吉利诉威马侵权案终审,获赔6.4亿元。该案件是新中国成立后,知识产权类案件判决金额最高的案例。
这场官司已持续了六年之久。早在2018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吉利控股”)以“侵害商业秘密”为由,将威马汽车告上法庭,案件索赔金额高达21亿元。
6月13日,最高院将民事判决书正式交付原告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起诉威马的知识产权纠纷案审理终结。判决书显示,吉利控告威马的所有(数量4家)关联公司全部在侵权赔偿有效范围内。
12项专利,40名员工,细数威马侵权始末
根据判决书能够梳理出案情始末。吉利汽车公司发现,其下属成都公司,有近40名高级管理与技术人员,纷纷跳槽到威马及其关联公司。
不久后,威马利用这些员工在吉利时掌握的12套底盘零部件图纸及数模承载的技术信息,申请了12项专利,并基于此快速推出了威马EX系列电动汽车。
目前,主要涉及侵权的威马EX5销量超过5万辆。
吉利认为威马涉嫌侵犯了其技术秘密,于是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威马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费用共计21亿元。
二审判决结果显示,威马方面四家公司以及相关员工、供应商等积极配合将其所持有的涉案技术图纸、数模及其他技术资料予以立即销毁或移交原告权利人,并赔偿原告赔偿经济损失6.37亿元人民币及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500万元。
为及时有效地遏制威马对吉利知识产权的侵害,并确保判决的执行力,法院在判决中特别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
威马方违反停止使用涉案技术秘密义务,应以每日100万元计付迟延履行金;如威马方擅自处分涉案12件实用新型专利,应针对其中每件专利一次性支付100万元;
威马方未按本案判决指定期限履行销毁或者向吉某方移交涉案技术秘密相关载体、发布公告和内部通知以及与相关人员和单位签署保守涉案技术秘密及不侵权承诺书的义务中任一具体义务,应分别以每日10万元计付迟延履行金。
底盘技术作为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其图纸和技术信息对吉利而言极为宝贵,是其市场竞争力与创新能力的关键。威马汽车的侵权行为不仅侵犯了吉利的权益,也对其自身造成了严重影响。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头部”造车新势力,威马汽车一度是资本市场的超级宠儿。有行业媒体统计,威马累计融资超410亿元。
但如今的威马,已经进入破产重整的流程,并且陷入严重的资不抵债的局面。创始人沈晖被传出逃海外,员工欠薪拉横幅,成为这一衰败过程中最刺眼的注脚。
这一“巨变”并非偶然,而是威马在追求速度与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忽视了地基的稳固和创新的根本。
靠侵权他人技术赢来的短暂销量,虽能带来一时的风光,但终究无法支撑起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
威马的失败,是对所有追求短期利益、忽视创新和质量的企业的一次深刻警示:只有真正建立在自主创新、技术领先和品质卓越的基础上,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地发展。威马的倒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对市场法则的深刻反思。
胜诉背后,是争气的中国技术
知识产权侵害案件的审理往往复杂而艰难,因为审理因涉及商业秘密认定、侵权行为举证难、技术评估复杂性和赔偿金额计算困难等多重因素,这类证据的收集,往往也非常困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
因此,吉利在这起商业秘密纠纷案中的胜诉显得尤为珍贵。
六年时间,500万元成本。这场诉讼,这不仅体现了吉利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坚定决心,也维护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其他汽车企业提供了积极的示范。
作为反向出海、技术出海的先遣排头兵,吉利的这一胜利无疑将对中国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产生深远影响。
有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不仅能够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还能够促进汽车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而产权之争的背后,也代表了中国汽车技术的强劲动能。新能源时代,技术换市场已经成为老黄历。当创新浪潮汹涌,中国车企已经由技术输入方转变为技术输出方。
近期,中国新能源自主品牌技术反向输出的案例就频频出现。如吉利就向雷诺输出了混合动力汽车架构与混合动力技术,同时双方成立了一家新合资公司HORSE Powertrain Limited,计划为包括雷诺、吉利、日产、三菱汽车等多个品牌提供服务,用户遍布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市场。
雷诺集团CEO卢卡·德·梅奥在《致欧洲的信》中就说道:“欧洲若想加速电动汽车普及,需要与中国合作,向在该行业‘领先一代’的中国学习”。
长远而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汽车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进程。
知识产权不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资产,更是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而吉利这场胜仗,已经开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