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改革重组,中国重汽实现向上突围
前不久,中国重汽在济南全方位展示了中国重汽集团(以下简称“中国重汽”)近五年来国企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发生的深刻变化。
数据显示,重组以来中国重汽累计出口重卡30万辆,牢牢占据我国行业出口的50%;出口高端产品占比由2018年的2.7%,提升至现在的32%。出口收入占比从2018年的15.4%,提升至现在的51.2%。
从过程来看,这五年是中国重汽深化改革、重组发展的五年。从结果来看,这五年是中国重汽将科技创新“变量”转化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量”的五年。外界注意到,五年里,中国重汽科技创新成果竞相迸发,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国内外业务均衡发展……中国重汽发展动能愈加强劲,剑指世界一流商用车企业。
改革重组,二次创业“再出发”
2018年9月1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做出重大决定,开启了山东重工对中国重汽集团的战略重组,创造了山东省国有企业改革“先整合后重组”的新模式。五年里,中国重汽敢于“刀刃向内”,改革重组持续焕发新生活力。
从推动发展方式深刻变革,到迸发出强大的国际化巨变。五年来,中国重汽实现了向高效市场化经营机制、行业一流科技、新旧动能转换和进军中国商用车领军企业等多方面的重大跨越,交出了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站在今天回看五年的发展历程,中国重汽业绩提升背后,与系列改革措施密切相关。聚焦主业、剥离辅业,改革健体、招才引智,让中国重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一子落而全盘活。对于企业来说,心无旁骛攻主业,是解码发展壮大的钥匙。五年来,中国重汽先后完成了房地产、物业、医院、幼儿园、低端零部件及非主业参股企业等98家非主营业务的有序退出,资产变现近109亿元,资产负债率从2018年的70.3%降低到现在的60.8%。剥离与商用车产业相关度不高的经营业务,精干主业,为实现商用车主业的高质量高速发展奠定基础。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启全方位改革,2019年1月24日,中国重汽职代会通过了《中国重汽集团深化改革十条意见》,推动中国重汽机制市场化、业务核心化、管理精益化。中国重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迅速导入“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三能”机制,完成了向高度市场化现代企业的根本转变。此外,中国重汽全面推进目标业绩导向的市场化考核体系,彻底打破“大锅饭”的发展桎梏。
值得注意的是,五年来,中国重汽领导干部总数从1597人降至1142人,降幅达到28.5%;平均年龄由46.1岁降至40.7岁,其中80后干部占比从27.3%提升到73.3%;本科学历以上干部占比从82.8%提升到96.7%。2019年至2023年,连续引进6800名高校毕业生,为企业持续高速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抓住“人”这一关键命题,就牵住了企业改革发展的“牛鼻子”。
为保障充足的研发和人力投入,中国重汽研发投入占比由2019年的13亿元增长至40亿元,研发人员从2018年的1102人,增长至现在的7700人,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动能。
在加大自主研发的同时,中国重汽秉承竞合理念,致力于构建开放协同的全球链合创新体系,与国内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技术交流。2022年,中国重汽与11所世界知名高校、顶级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在当年开展对外技术合作项目16项。
截至2022年底,中国重汽累计有效专利为4,078项,其中发明专利506项,实用新型专利2,872项,外观专利700项。
科创人才“活水”的注入,不仅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铸造“强引擎”,也助力中国重汽抢抓海外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改革重组以来,中国重汽海外市场的业务占比从原来的不足20%到现在超过50%。在整个高端产品方面,我们由原来的不足3%,到今年要超过40%的高端产品占比。”中国重汽集团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华说。
可以说,改革重组取得历史性突破,极大撼动了全球重型商用车行业格局。中国重汽海外的销量,从2019年的4万台达到今年的14万台,占中国重卡出口的50%以上,在独联体排名第一,在东南亚、澳洲排名第一,在中东南亚排名第一,在非洲排名第一。
技术引领,攻克“卡脖子”难题
对于任何一个产业来说,无论是增量开发还是存量提升,都需要技术支撑。
近年来,国际发展环境和全球能源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已是全世界的共同行动。聚焦绿色低碳化转型赛道,多技术路径全面发力新能源,加速释放绿色动能,中国重汽可谓表现不俗。
作为行业排头兵,中国重汽通过正向研发、智能制造双向发力,确立了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三大技术路线核心布局,开发出全系新能源商用车产品。
2021年10月27日,由中国重汽集团研发承制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雪蜡车正式交付国家体育总局,黄河氢燃料电池雪蜡车是中国第一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雪蜡车,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空白。
为助推“新旧动能转换”,中国重汽一直坚持“技术领先”战略,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不断引进高端人才。
与此同时,基于全球汽车产业变革及应用环境变化,中国重汽还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要求,快速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全面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
其中,作为中国重汽积极贯彻落实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系列要求的重大工程,以及济南市打造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重要支撑的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更是成为中国重汽坚持智能制造、科技创新的缩影。
“涂装线、冲压线、焊接线、总装线都将是世界一流的,先进的工艺装备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山东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谭旭光介绍。该项目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智能、绿色的重卡生产基地。
近五年来,中国重汽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每年在科技资金上的投入始终保持在年均30%以上的增幅,在新能源动力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投资150亿元建成占地3106亩的世界一流新能源汽车基地——“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按照产品、“智造”、配套、管理四大领域高端的思路打造,依靠全球先进的智能制造生产线,成功研发出行业独家双挡电驱桥技术,率先实现氢内燃机重卡商业化落地。
目前,中国重汽L4级纯电动无人驾驶港口集装箱卡车已在天津港、宁波舟山港等实现商业化运营,赋能港口运输智慧化升级。
新能源技术快速取得突破发展的背后是中国重汽不断加大对清洁技术的研发投入,仅2022年,清洁技术研发费用投入就达到近3亿元,加速构建起中国重汽完整的纯电科技生态体系。中国重汽清洁能源技术专利数量也随之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在2020年19个、2021年46个的基础上,2022年,中国重汽获得清洁技术专利193个,新能源技术取得突破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强大科技创新能力和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成果,为中国重汽插上了跨越发展的翅膀,让中国重汽拥有了冲刺世界一流的底气。
顺势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
面对奔涌而至的“双碳”浪潮,商用车行业的绿色低碳化转型势在必行。
在此背景下,中国重汽乘势而上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全面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科创支撑引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展现绿色发展新担当,提升产业发展新位势,中国重汽加速构建起完整的新能源商用车体系,积极打造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标杆。
五年来,在稳外贸、促出口方面,中国重汽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迅速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国内外业务均衡发展。
“一方面提高我们海外市场的响应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逐步去做制造本地化的工作,把更多的产能布局到海外”,中国重汽集团非洲业务总监兰俊杰说。近年来,中国重汽通过加快高端产品在海外的布局建设,不断实现业务本地化。
坚持走出去发展,通过打好产品、市场、渠道、品牌组合拳,持续加大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中国重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品牌国际化发展之路。数据显示,重卡出口从2020年的3万辆,快速提升到2022年的8.9万辆,持续保持国内同行业企业重卡出口首位,为迈向行业第一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2年10月,中国重汽重卡单月出口突破1万辆,创造了国内单月出口重卡新纪录。谭旭光表示,如今中国重汽已经成为中国商用车毫无争议的海外第一品牌,成为中国商用车进军海外中高端市场的先行者。
目前,中国重汽牢牢占据中国重卡出口总销量的50%以上,并在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售重卡超50万辆,在全球商用车行业打响中国重卡品牌。
洞察中国重汽在中国“智”造商用车不容替代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重汽制造”走进国际视野。中国重汽海外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汕德卡、豪沃TH7等一系列高端产品走出国门,与世界一流重卡产品同场竞技。
事实上,除智能制造之外,中国重汽在海外市场布局大框架的拉伸也离不开不断丰富的产品线。
中国重汽大力推进产品全系列全领域布局、全面迈向高端,率先探索战区作战模式、联合空降模式、瞬态响应模式,实施精准突破,实现42个细分市场、120个应用场景全覆盖,黄河、汕德卡等高端品牌5年累计销售23.8万辆,是重组前的17倍。
纵览中国重汽的“这五年”,深刻把握“时”与“势”贯穿其发展脉络。锚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重汽在改革重组中实现向上突围,深耕行业细分领域,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不断实现重大跨越。
如今,大象已经转身。
秉承“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中国重汽让“中国重卡第一”的大旗逆风飘扬,彰显了极强的逆周期发展力、双循环驱动力和新业态引领力,品牌在全球持续擦亮。
以“时不我待”的劲头,以“国之重器”的实力和使命,中国重汽正支撑起中国制造商用车的脊梁,向着“打造世界一流的全系列商用车集团”的企业愿景加速迈进。